变化

2014-2-27 评论(2) 分类:随记

那些活蹦乱跳的熊孩子一到青春期就沉默寡言。每年我们都会到我姨妈家串门,看着她的四个孩子慢慢长大,也慢慢从活蹦乱跳变到只是沉默礼貌地叫一声我们。长大了就不能随意乱来,真是无趣。

一些久未联系的儿时玩伴,再见面已无法天真无邪打成一片,可能走过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历程,聊不到共同的话题,可能是互敬互仰,也可能尴尬离散,只能留下怀念。

家乡的书店已经没多少是卖书的了,小时候很喜欢去书店,在漫画的盛行时期整个书店一半是漫画,另一半是文学书籍,现在一本都见不到了,清一色是学习辅导资料,显然这些更好卖,利润更多,初高中教育产业链跟毒气似的把其他书籍全部赶走,小孩也不看漫画了,文学之类的书也很难找到了,虽然可以很方便在网上买到,但整个镇一点书的气息都没有了。

小时候到街机游戏厅玩游戏,在家偷偷玩小霸王游戏机,像宝物一样爱护俄罗斯方块掌上游戏机,在路边租漫画,凌晨2点多起来录制动画片《龙珠》, 这些东西对于我们就像六七十年代一颗糖一样的存在,在物质丰富的现在,这些都不会再有,就像我们不可能像上一代人那样对粮食有种虔诚的态度,稀缺的物质让人倍感珍惜,寄予情感,过于丰富的物质让人无动于衷。

越来越辛苦的学生

2013-10-17 评论(5) 分类:随记

国庆放假期间回去龙山中学逛了下,惊奇地发现还有很多人在自习,再定睛一看竟然是高一的,这些学弟真是勤奋,之前听说高一的周六也要强制补课,真悲惨,幸好毕业得早,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辛苦了,想当年我们高一的时候各种混乱,学生因为学费的问题罢课,老师因为外地人本地人冲突罢课,每周双休,各种节日照放,跟玩似的,有点大学的意思,到了高二学校才开始整顿大家开始学习,即使这样我们那一届的高考成绩还是很好,现在学生努力成这样,今年的高考成绩似乎还没当年好,高一那么早就开始紧张很没必要。

回想起小学到高中的教育,真正花时间学习的时间只有三年:初三 高二 高三,其他时间都在玩,只有在上课时间学习,上课时间又很短,没有什么补习,小学时甚至不是全日制,只上半天课,另外半天休息。我们这一届的人都是这样过来,并不妨碍考上大学。现在的学校各种补课,小学生都不放过,学生担子重了,竞争激烈了,效果也没见有什么好,相反学生把几乎全部时间都投入应试教育里,只有负面影响,整天做翻来覆去的题目人都会变傻。小学时期过分努力学习基本上是浪费时间,小学生花一年学的东西,初高中生花一个月就能补上。像我们这一届这样的学习方式挺好的,初三高二高三拼一把,其他时间照常,劳逸结合,玩得够,效果也不错。

在龙山还看到了高一高二考试的排名,不仅是高考放榜,也不仅是期中期末,平常的测试都会这样放出来,几百个人的名字名次全在上面,毫无隐私可言,这样是对部分人有激励作用,但培养了学生追名逐利的心态,唯分数是图,也更强烈地给学生贴上标签—这是优等生,这是差等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学生时期的分数可以类比工作后的薪资,唯分数是论可以类比社会上的拜金,每月搞分数排行榜就像工作时在你的好友圈里每月搞工资排行,让你看到这个人时头上就会浮现一个数字,作为对这个人的打分。如果在成人圈里搞这样的排行很多人都会抗议,这是侵犯隐私,但学生就是好欺负。学校推崇的是很扭曲的价值观,但高中学校才不管学生的价值观,精神状态怎样,高中学校不是育人的,是培养考试机器,唯一要求的是能考出高分,那是唯一的政绩指标KPI,很杯具。

现在晚上做梦还会常常梦到高中时期,梦到要考试,但那些数学题我都不会做了,很恐慌,噩梦。高三是最黑暗的时期,很可怕,感觉深深地被禁锢,压抑。高考过后就天亮了,一片光明,挣开束缚,大学是最爽的时期,工作也不错,再忙再累也比高中好,因为学的是有意义有用的东西,运气好点学的还会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会靠一个单一的考试一锤定音,更重要的是有选择的自由。我不认为高考那段经历是好的,希望中小学和高考制度能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加重学生负担,让学生整个12年都笼罩在压抑的氛围里。

[补充一个事,整个龙山中学每个年级40多个班,全部加起来100多个班,每个班至少70人,几千人的学校,竟然 只 有 一 个 篮 球 场 !真是惨绝人寰灭绝人道!当年我们在读的时候人数是现在的一半,但也有七八个篮球场,现在后山的六七个篮球场全部拆掉建新教学楼,这个学校做的事真够恶心的,彻底的唯成绩是图,连运动场地都拆掉了,学生整天压抑成那样还没地方运动,成绩不差才怪,现在龙山的学生不仅辛苦,还很可怜。]

迷信现代医学

2013-9-23 评论(2) 分类:随记

最近看完《众病之王:癌症传》,很不错的书,从各个角度描述了癌症的发展史。医疗上从早期的根治性切除手术,到20世纪的X射线放疗,化学毒品化疗和骨髓移植,最后到基因工程靶向治疗。政治上50年代通过包装推销发起效仿“阿波罗计划”的癌症运动。社会上与经济命脉烟草制造商抗争,减少史上最强烈的致癌物之一香烟的流行程度。不过书里缺少了从病人角度描述癌症,没怎么提到病人的心理心态,治疗带来的身体、经济、生活上的变化和痛苦,专注于癌症本身,可能这是医生惯有的视角。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癌症的可怕,也感受到现代医学的落后,以及医生盲目的信仰。

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

70年代癌症出现了新的治疗方法—化疗,原理是用毒药毒死癌细胞,但同时会毒死正常细胞,会产生不同的并发症。这些药物的来源是偶然发现和对多种药的不断试验筛选,用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和不同的剂量在患者身上测试,找到能降低死亡率低的药。

这样的治疗方式本质上跟古代医学是一样的,通过偶然发现或者灵机一动,某个药物或某种手段可能对疾病有帮助,着手试验,得到的结果是概率性的治愈。古代医学的草药一样是通过长期的药物试验“蒙”中有效的药,最后概率性地治愈病人。只是古代草药没有进行科学的对比实验,但古代医学长时间的实践经验多少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

现代医学对人体所知甚少,所以古代医学才还会有用武之地,总有一天现代医学可以解决所有传统病,也可以解释古代医学对各种病的草药中有效成分是哪些,但不是现在。个人感觉上,人体是相连的,古代医学的治疗是以感觉加经验寻找治疗方案,倾向于猜测人体是相连的,治病要整体治疗,而不是针对特定某一位置的疾病治疗。古代医学使用的草药因为包含元素多,可以偶然地照顾到整体,现代医学把疾病从整体分离出来治疗,这样简化了问题,对很多病有效,但对有些病造成很多不良效果。

对于现代医学有把握的病来说,毫无疑问要相信它,但对于现代医学无能为力,或者只有激进治疗方式的病来说,求助古代医学得到缓解和治愈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前提是这种病是古代开始常见的病,古代医学有充分的时间积累药物经验)。这也是中医为什么还继续存在的原因,不是因为它博大精深,而是现代医学能力不足。某些中医治疗确实得到好的效果,不能因为现代医学不能解释其疗效就否定它,这走了另一个极端—迷信现代医学。

医生的迷信

在二十世纪初期以前,外科医生对癌症的治疗信奉“根治性切除手术”,这样的手术以大范围的切除来减少癌症的复发率,病人需要忍受残忍可怕的折磨,并造成极大的伤害,在30年代以前,这样的治疗方式成了癌症外科治疗的最高典范,医生们像信奉神灵一样守卫这个手术。这样的手术流行很长一段时间后,在对比实验中被证明相对于小范围的切除手术,根治性切除手术对癌症复发率的减少并没有带来好处,这样的切除是没有必要的。

医生这样的盲目迷信在现在也多少存在,他们相信某种治疗手段,不是因为这种治疗手段经过证明是好的,不是科学上能准确解释,而是大家都这么做,书本上是这么说的,这是他们喜欢的疗法,熟悉的疗法。而且医生对疾病倾向于“根治性”处理,不怎么理会这样的处理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对生活造成的影响,只局限于治疗特定疾病本身。医生会倾向于“根治性治疗”,这对无视对患者在疾病以外造成的麻烦。

我亲眼见到一个外科医生对患者说:留着那个胆除了发炎还有什么用,我们这里都给XX个病人切过胆囊了。患者表现出怀疑,医生回以鄙夷的神态。实际上胆囊切除后有一些后遗症,业界有争议,都被这个医生忽视了,只着眼治愈当前疾病,不理会造成的其他后果,只信奉自己最熟悉的治疗方法而忽视其他的可能。现代医学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未成熟,再加上医生的能力品德高低有别,治疗时患者需要自行判断。

听小三讲美国

2013-6-29 评论(3) 分类:随记

前几天跟出国留学两年不见的舍友吃个饭聊个天,带来一手美国感受,长点见识,记录一下。同学名曰三鲜,下面亲切地称之为小三。

环境

美国可居住面积比中国大1/3,人口却只有中国的不到1/4,人口密度很小,可以容得下每户自己盖栋别墅。美国是汽车国家,中产以上都在郊外住别墅型的房子,开车上班,穷人/学生等在市区里住公寓型房子。

市区里的房子也不多,小三住的区域里的房子最高3层,每层一户,一户三四个房,租金折成人民币比北上广贵一点,没贵很多。美国人对蟑螂之类的bug很敏感,只要出现bug就可以告房东退房租,房东也怕这样的情况出现,都会找杀虫公司杀虫。不过我看《纸牌屋》里的女主角房子里连蜘蛛都有,估计因为她住的是贫民窟。

听小三说美国乡村城市发展比较平均,他住的地方是农村,但跟我们农村的概念不一样,设施都有,不会破旧,而最豪华的纽约时代广场也只是跟广州市中心差不多,繁华的地方跟中国差别不大,落后的地方差别才大。

大街上一般很少人,可能因为同学的那里不是城市,到晚上大街更是一个人都没有,小三表示晚上从不出门,逛商场之类的娱乐活动似乎只可能出现在周末。

物价

美国有的东西贵有的东西便宜,跟国内差别略大。

食物物价上肉很便宜菜很贵,一大碗肉跟一颗白菜价格一样,粗略估计是因为美国人喜欢吃肉,肉多菜少导致价格这样。

汽车很便宜,不然怎么能人手一汽车呢,顶级豪华车也就4W美刀,宝马3W,同学买的只开过几天的二手车1W.似乎停车位挺多,不用怎么给停车费,油费也比国内便宜,养个车也不怎么花钱。

人工的费用很贵,机器的费用很便宜,跟国内对比,例如车坏了去4S店修换个零件,国内会说零件950块人工50块,国外会说零件50块人工950块。因为人工贵,所有商场什么的能用机器代替的就用机器代替了,沃尔玛只有一个收银员,其他都是自动收银机,麦当劳/银行之类的也很少员工。因为这个机器化程度高,也导致美国失业问题有点严重。

医疗非常贵,贵到离谱,商业保险一定要买,但什么商业保险都不能保全部的医疗费,只有一小部分,不买商业保险没法看病。商业保险也很贵,有的要上千美刀一个月,最低的也要一百美刀,一百美刀只能保证能看到病而已。小三说一同学滑雪骨折,直接直升飞机过来接送治疗了,但到最后医疗费要25W美刀。听起来看病问题在美国比中国严重得多,不知是不是小三没有了解清楚,他是在美国从没生病。

生活

小三表示留学生活很无聊,每天就是上课下课上网睡觉。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偶尔一两次参加party感觉很无聊,没法进入那种真正high的party。小三说如果定居美国,一辈子也不会有朋友,融不进美国人的圈子,你的儿子会有,但你不会有。

公共交通没什么人用,几乎大家都自己开车。所以美国人用手机的场景跟中国不一样,不会有地铁公车玩手机的机会。

很多美国人很迷twitter, facebook,聚会上也是各人不停玩手机,没传说中的健谈。

文化

美国人对体感的追求很高,xbox这类体感游戏到处可见,极受欢迎。用电脑玩游戏一定要用手柄,就算玩CS也一样,对键盘鼠标无感,对网游鼠标点点厮杀不是很热衷,对手柄xbox这类能直接带来操纵快感的游戏感冒。会不断创造出与现实结合可以让人玩弄到的东西,小三带了sphero这个感应球给我体验,配合iPad上的各种应用可以玩出不同的花样,很有意思。

中产阶级在美国占到百分之六七十,这些人的小孩物质上无忧无虑,所以若非真正对专业感兴趣,对自己进修有追求,是不会去读研究生混文凭的,不想读书的人在大学本科就结束学业了,读硕士的美国人都是真心想读的,所以小三碰到的美国研究生同学都很强,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动手能力,勤奋程度跟中国学生有一拼,可能是真正热情所在吧,不知是不是个例。

没有在美国生活的人,仅凭网上媒体电影书籍对美国的描述,没法真正了解美国人的生活,没法了解他们想要什么,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就能难做到美国市场的生意。互联网行业的人看起来视野开阔,做产品都放眼全球,但实际上视野很窄,信息都是网上媒体来的,媒体靠谱的不多。

种族

最后小三说了一次坐长途大巴去旅游,车上全是黑人,然后他以后都不想坐大巴去旅游了,他说不是种族歧视,只是想象下一直坐在你旁边的人身材是你两倍大小,就算是普通人都觉得怪怪的,何况是肤色差别很大的人。想想也是。我小时候不理解为什么会有种族歧视这样的事情,人人平等的观念在我看来普及起来应该完全不会有难度,这种天真的想法是因为我一直生活在一个没有多种族的地区里,不知道那样的感觉和情况是怎样。要跟自己体形肤色差别很大的从天性上的排斥到理性和平共处需要很艰难的一段时期,但这样的时间总会过去的,各种歧视最终都会消失回归到人人平等,包括对同性恋的歧视,在我看来同性恋显然是合理且不应该被歧视和反对的,只是这跟小时候觉得种族人人平等理所当然一样,没有真正接触不知道这期间的困难,但相信这是趋势,最终所有人都会支持,如同消灭种族歧视一样。

资源

2013-1-29 评论(3) 分类:随记

在大学里我没有意识到资源的存在,进入社会一年多来发现资源无处不在,在商业社会里一个人的强大除了自身实力外,还要看他掌握的资源,有资源才可以做事情。

淘宝的人出来做了蘑菇街,因为他们有各种电商的资源,包括熟悉这块业务的技术人员、对淘宝核心数据的了解、电商各种合作伙伴的人脉,淘宝内部人员的人脉等。

网易游戏的人出来做游戏,因为有很多游戏相关的资源,包括技术人员、玩家的数据、推广渠道。他们有很多人民币玩家的数据,直接向他们推广游戏,减少很多推广的成本,同时也熟知如何在其他渠道推广游戏。

在公司里做一件事同样需要很多资源,公司可以分派多少人力资源给你完成这件事,其他能部门提供多少帮助,你旗下的产品也是你的资源,例如微信刚开始时,最大的资源是QQ邮箱,因为微信团队之前是做QQ邮箱的,在邮箱上放广告条推微信,到了现在整个腾讯都是微信的资源。

作为自有撰稿人,跟出版社/编辑的联系是资源。作为独立开发者,拥有的资源包括对外的名声、已有的产品、客户等等,对外的名声带来客户,已有的产品可以帮助推广新产品。要是在政府做事情,或做政府的生意,几乎全靠人脉资源,显而易见,你懂的。

只要在社会上混,一定会有资源在身边出现,就算是公司很小的职员也可以获得很多资源,特别是信息资源,例如在外企当助理,可以知道在公司在各个流程上对各种合作商的要求和挑选方式,如果公司是跟服饰相关的,可以拥有服装厂方面的资源,认识里面的人,对他们生产销售的了解,如果是跟超市相关的,可以知道超市运作方式,寻求合作的门路。这些储备资源很可能某一天用处很大。

社会上很多行业是比较封闭的,如果没有入行就没有门路,没有这个行业的资源就很难做这行业的事,互联网行业会逐渐跟很多其他行业建立联系,会有非常多的跨行业合作机会,拥有两个行业的资源的人,就可以在两个行业的联系中找到机会,拥有的资源越多,做事的机会越多。

《海贼王》

2012-11-29 评论(5) 分类:随记

最近重温了漫画《海贼王》,觉得挺有意思。

1

海贼王规划了一个新的世界规则,可以跟现实世界作对比。漫画里人的武力差距很大,现实中武力差距很小,但现实中人的能力差距很大。

武力的差距很容易看得出来,因为非常容易对比,只有一个领域,而且武力作为竞争的最有效的手段,自然直接能让武力高者处于社会的上层,低者处于下层。

现实中能力的的差距很难看出来,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分散于多个领域,单个领域的能力容易对比,如普遍应用于社会的如交际能力,智商,视野等虽然可以容易分出高下,但整体的能力对比就难了,而且这些能力的高下并不能直接变成社会地位,能力高的强者还需要借助运气和位置的力量才能发挥,不像武力无其他限制,在一个以社会地位判别人的强弱的社会里更难分辨出能力的差距。

所以在一个武力差距大的世界里,十分简单粗暴,弱肉强食,强者为王,弱者为奴,而在武力差距小,能力差距大的现实世界里,可以不那么残酷,强者上位还需要借助运气和外界条件,弱者也可以过得不差。武力世界把资源都集中在强者身上,现实世界的资源大量分散,总的来说,现实世界更美好。

2

海贼王跟其他战斗漫画比多了一点励志,不像其他一味热血,海贼王宣扬同伴、变强、自由、活着。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所剩不多,大家都渴望有愿意为对方牺牲,共度患难的同伴,或者说渴望在一个团队里,每个人都可以发挥各自所长,互相扶持,建立深厚的友谊,一起做一件伟大的事情。现实中我们经常碰到让我们感觉无力的事情,漫画里激励人努力变强是一个解决方法,我忘了是否受它影响,我经常说能力不够就无法享受到更大的自由。每个人在现实中都多少受到各种束缚,每个人都向往自由,主角说想当海贼王是因为海贼王是大海上最自由的人,所以海贼王最大的主题就是追求自由,自由的道路是艰辛的,需要大无畏的勇气和强大的实力和精神力量去突破重重困难。漫画里也不止一次宣扬“活着就一定能碰到美好的事情”,不管这个世界有多少不好和痛苦,都要坚信活着是美好的。

3

海贼王偶尔会揭示一下现实世界的规则,漫画里标榜正义的海军大部分时间是反派角色,但海军也不全是反派,也有很多真正正派的人。海贼群体里也有很多邪恶和正义的人,而且某些邪恶之人按剧情发展后会变成正义人士,现实世界就是没有真正的善恶之分,个体都没有绝对的善恶,以群体分善恶更是不可理喻。此外正义是必胜的,这是真理,因为胜者才能谱写历史标榜自己是正义对方是邪恶,对公众洗脑是很容易的事。

4

海贼王到现在接近700话,一周一话,连载了15年,按剧情设计,正常发展估计还有600话,也就是说作者打算用接近30年的时间去打造一部漫画,看过《食梦者》了解了一些漫画家的工作流程,画漫画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每周一话时间并不宽松,休息时间比上班族少,二三十年夜以继日画一部作品,每天做着同一件事,即使腰财万贯也不会受外界诱惑去叹世界,这种事情估计只有日本人做得出来,十分佩服。只有耐得住寂寞,推崇终身职业,不止为名利的日本人才能创造漫画这个产业。此外二三十年里作者一直沉浸在海贼王这个世界里,能比其他像作家编剧更好的规划一个新世界和规则,这是漫画的独特之处。

《Rework》笔记

2011-1-3 评论(5) 分类:随记 Tags:
这书不错,虽然我不喜欢他这样列一条条教条式的建议和绝对的口气,但了解一下总不会差。
我是在这里看这本书的,排版很好。

1.第一步

这本书适合谁呀?谁都适合,读一读没坏处。

2.铲旧谋新

成功前不一定要失败
计划那么长远的事情干啥?那是浪费时间,未来不可预测,只计划几天以内要做的事情。
工作狂效率低。

3.开始行动

口头说说屁用都没有,要开始做。想法太廉价,执行得有多好才关键。
做公司要有个性,有个性才有粉丝,有粉丝能帮你传播产品。
做个公司要那么多资源干嘛,节俭点。

(更多…)

关于《什么是重要的》

2010-9-23 评论(13) 分类:随记 Tags:

先看看这篇文章,《什么是重要的》,大意就是说HTML5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多几个API,搞这些只能给你虚荣水平没有提高,不如多去学学底层的图形学数据库等东西。

我在这篇文章留了言,不知为啥没通过审核,没显示出来,我大概说:这跟大学老师的说法是一样的,各人的学习方式不一样,应该自己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

确实这篇文章的论调跟大学老师是完全一样的,学好数据结构算法,学好底层编程,还怕学不会那些高层的东西?这是有道理的,而且这还是经验之谈,学编程到了一定阶段肯定会有这样的感悟,高层的语言没什么,重要的是底层的知识。但实际上这可能给你的学习指了一条艰难的道路。

“对于程序员,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基本功。”这话显然没错,但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兴趣。

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有兴趣的学习往往是不痛苦甚至是快乐的。

我学习的第一门语言是AS,因为它可以很容易跟图形配合做出一个成品一个游戏。我为什么喜欢做前端技术,因为你可以看到用它做出来的与界面相结合的交互效果,看着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感觉很爽,这是兴趣所在,我才能不断深入去学习。一开始就捣鼓能实现绚丽效果的语言并不代表以后都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上,你会想为什么它能做到这样,jquery用多了你会去看它的源码,再去看看别的框架的源码,学习它的架构,最后去看浏览器的源码,层层向下深入理解,这个过程是兴趣驱动的。

而如果是自底向上的学习就不一样了,在实验室里用C++编出来的控制台里对一个数组排序,或者输出一个日历,这样的东西恐怕难以让人提起兴趣。我就是因为这样一直对C++不怀好感,但是最近我开始在补C++的知识,因为我看到chrome这么快这么爽,有兴趣去了解它的实现。

当然各人的兴趣是不一样的,有人更愿意从底层开始学起,这样感觉踏实。看过一些所谓“忠告”会说大学期间不要去接触那些太高层的语言,学好那些基础课程才最重要,甚至连JAVA的那些框架都不要去碰,这个忠告有点傻,自底向上的学习和自顶向下的学习方式都是没问题的,看个人喜好去选择。其实我之前写的《关于学习》已经写得够多了,不再重复了。

所以捣鼓HTML5这些新东西是没问题的,它绚丽的效果会提升你深入了解相关知识的兴趣。只要你不完全停留在“顶”上,捣鼓那些新技术捣鼓了几年都还停留在那个层面,就完全没有问题。

P.S 其实很多新演示产生绚丽效果的是CSS3,跟HTML5没啥关系,不过把HTML5当HTML5和CSS3这一代的统称也没啥问题~

关于医院、政府部门的问题

2010-7-19 评论(6) 分类:随记 Tags:

之前碰到的学院教务员的事校医院的事,从各方面反应来看,似乎每个学校都这样,或者更恶劣,特别是校医院,每个学校校医院必是一个受气的地方,其他行政部门也不会对你有好的态度。在社会上更是这样,公务员不是混日子就是混官场往上爬,政府部门办事的人员态度绝不会好,容易办的事拖上你几天是正常,心情不好了拿你出气也是正常。很多公立医院也是,只要不是会死人的病,他们就会随便敷衍了事,看病者低声下气,医生趾高气扬。

以下直接拿医院来说,其他政府部门直接代入,一样。

医生在这个对外的岗位上,如果对来看病的人态度好跟态度不好都无所谓无影响,那9成的人会倾向于对看病的人态度不好,因为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找他们,很多人的问题还是重复的,很无聊,有时也烦躁,特别是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肯定会顺便发泄到那些人身上。

主要就是这个“态度好态度不好都无所谓”这点上,看病者虽然是给了钱来看病的,但在医院上钱不是直接给医生的,医生只是这家医院的员工,于是你对医生的收入没什么影响(顺便说下,对他收入有影响的是他开的药,所以都倾向于开很贵利润很高的那些药),他就算态度差他自己也不会损失什么,于是两个人关系不平等了,你没有什么权力可以制约医生对你态度好,医生却有整个给你看病的权力,于是相当于是你求他给你看病。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其实很简单,看看中国移动和某些银行营业厅怎么做,每次服务过后都有满意度调查,调查非常方便,只需要你动一下手指,而且调查是匿名的对方也不知道,总体的满意度会对他们有很大影响,给了客户一定的权力,而这个权力虽然不小但也不算大,因为如果客户态度太恶劣,服务员发飚一两次一个月只获一两个差评也不会那么大影响。于是双方关系就平等了。

应该所有政府部门和医院都有这样的评价机制,因为他们不像私营企业和个体户,需要保证客户满意才能活下去,他们什么压力都没有,需要这样的机制让客户制约他们。

那为什么他们不搞这样的机制呢,因为这对他们没多大好处。政府部门和公立医院相当于垄断行业,态度差你照样还得来办事还得来看病,我们态度恶劣你们不爽是你们的事。每个地方都装模作样地放了个投诉信箱,但有多少人真正去写,写了又会不会真正去理会真正有作用?明显装装样子罢了。能影响他们收入的,医院是给你开高价药,政府部门是巴结上级往上爬。普通人民的不满意算个屁。

其他国家怎么解决这问题呢?解决方法就是让普通人民的不满意不算个屁,算很大事。就是州长直接选举,你干不好下一届就滚蛋。那州长就得制约下面的人善待人民他才能坐好位置。在咱国家,“公仆”们干不干得好滚不滚蛋得看上面的意思而不是下面的意思。所以大体制不改,其他小问题改不了。

《独唱团》与小锤子

2010-7-10 评论(3) 分类:随记 Tags:

《肖申克的救赎》是我少数几部看了两三遍的电影,算是很熟悉了,在看到《独唱团》第一页时就觉得,那应该是电影里面Andy藏在圣经里的小铁锤的形状,这真是很巧妙的设计,充满暗喻,写几点想法。

《独唱团》暂时是一本体制内的书,它的愿望是通过小锤年复一年昼夜不舍地凿出一条通往体制外的道路。

一根小锤子怎可能凿出越狱通道,Andy告诉他们是可以的,《独唱团》也希望可以做到。

在监狱这么一个恶劣的体制内,也完全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找到自己的价值。Andy为同伴争取到啤酒,十分满足。靠锲而不舍地写信建起了图书馆,惠泽多人。雕刻石头,寻找生活额外的乐趣。

在恶劣的环境下抱怨是没用的,也不必全心投入去开凿那条同往自由的路,如果一心只想着逃离后的自由,会是什么后果?Andy在不放弃自由的希望同时,可以努力地在体制范围内做很多有意义的事。

中国的体制没监狱那么恶劣,外国的体制也没沙滩那么美好。可以向往和努力去改变,但不要只看到自己生活环境那些肮脏的,忽略了美好的,只看到别人生活环境美好的,忽略了肮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