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2019-12-31 评论(19) 分类:随记

今年博客进一步减少,去年年终时就说了,不再遵循每月至少一篇的惯例,以后年终的一篇可能也不写了。

今年最大的变化,就是生二胎和异地。四个月的娃,已长成大胖小子,逐渐会跟人交流了,日渐可爱,很少哭闹,健康得很,三好娃儿,可惜今年在他身边的时间实在太少,因为异地了,我在杭州,家人在广州,这是一系列巧合和各种考虑下的结果,真是之前没想到的一种状态,回看17年博客说希望能增加陪小孩的时间,没想到越来越少。

异地这事,作为老父亲,有些感触,回想起以前每学期回大学坐车时我爸妈都很不舍得,我妈每次流眼泪,我觉得这有什么好流的,麻烦。就像现在我找小孩视频小孩不理我一样,深刻感受到作为父母对小孩的不舍得与思念,以及作为小孩的没心没肺,这很正常。其实异地也不尽是坏处,一个东西变稀缺了,就会让人更珍视,有来之不易的陪伴时间时会更投入和珍惜,同时也更感受到家人的重要性,就我这一个人生活的宅男状态,要是现在还单身一个人,那是多糟糕。人的适应能力很强,像经常坐飞机往返,早上五点起床赶飞机,这种看起来很累实际上还好,就像小镇上的人觉得城里每天地铁上下班两三小时很辛苦一样,习惯了没什么。

工作上持续有很强的焦虑感,人生就是不断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阶段,除非甘心躺着不动。互联网行业的速度催着人要快步往前跑,不能走也不能躺,否则可能产生踩踏,还赶不上车,在今年这形势下更严峻了,以后在35+这辆车上的准入门槛可是越来越高了。今年继续学习,在大公司一个好处是身边很多聪明人,观察学习下他们的思维和行动力,吸收一些经验见识,学习做些事情,期望不落下。

想不起还能写什么,用一些数字表示吧。今年外出旅游0次,有点闷;坐飞机32次,大部分是下半年;电影56部,刷剧5部,也是下半年,一个人去电影院次数暴涨;14本书,开始入坑庆余年这种超长网络小说;健身40次左右,都是年初有兴致,后面懒加受伤停了;记账第3180天,今年收支盈余6000元,年光族;连续3583天写日记,小想法从博客转向日记了。

今年总的来说对自己的表现并不是很满意的一年,2020年加油吧。

《少年的你》碎念

2019-11-3 评论(4) 分类:随记

看电影《少年的你》,挺喜欢。

回想起来小学我也被打过几次,不过印象不是很深,也没那么夸张,小学时回家告诉了家人,然后去学校找了老师,后来怎样记不得了,但大家都表示出这是个麻烦事,老师更是在班上严肃地说没什么大事就应该自己搞定,不用搞得这么大,作为男孩,大家觉得被欺负还不能自己解决是丢人的。回想起电影里班主任离职时,说的话肯定是被审查过了,原版应该是一些尖酸怪罪的话。有多少老师能做到真正关心学生,而不是是不是给自己带来麻烦。

电影渲染了高考的恐怖氛围,比我们当时严重,但高考确实一直是我的噩梦,虽然我考得不错,但那段日子不堪回首,成年很多时候可以靠平时的成绩,而不是高考这样的一锤定音。高考是底层通往中上层走出去的几乎唯一通路,而底层的学生要克服的困难比中上层多得多,在学校受歧视欺负时的话语权,电影里没提到的教育资源的不足,思维惯性的缺陷,原生家庭可能的不安宁,甚至上学机会都没有。十年前有《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现在依然一样。

电影表现出来的满满少年感,压抑的氛围中有美好和温暖,不知不觉已接近中年,少年的美好总是很能触动人。男女主角的表演看着特别高质量特别享受,敬佩这些演员,一直在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天赋和努力程度都差距巨大,脑回路上的差距比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更大。

保护世界看起来是个虚无宏大的事情,但这部电影确实能做到保护世界,把社会上一些不怎么被关注的问题放大成热门话题,多少正在受校园欺凌的人会感谢这部电影,虽然按网民惯性很快会冷却,但影响力在那里,跟《我不是药神》那样。期待有越来越多被公众误解或不关心的主题电影出现,像抑郁症,同性恋等。

另一种保护世界,就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经济增长是保护世界最有效的方式,商业创造出来的低门槛工作岗位,工厂,快递,外卖,能帮助多少家庭走出困境,多少小混混走上正轨,商业就是慈善。

程序员和工程师

2019-9-28 评论(5) 分类:随记

程序员和工程师是两个不同的角色。

程序员是创作者,作品的所有者。

工程师是工程的设计者,建设者。

公司里的职位是工程师,而不是程序员。

工程师是负责把公司产品打造出来的角色,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写代码,架构设计,规范制定,质量保障,进度把控,方案权衡,制度建设,上下游沟通,多团队协作,业务理解,问题定义,中长期规划。

程序员则是更纯粹一些的角色,就是通过写代码进行创作的人,与作家、画家、木匠、铁匠类似的角色。

早期只有程序员没有工程师,因为程序是一批嬉皮士的玩物,还没进入工业化批量生产。

现在可能只有工程师没有程序员,程序成了工业化社会中的一环,现代软件产品大多都需要作为一个工程去由一个团队实现。

理论上程序还是可以脱离工程存在,作为一种创作介质,程序员可以独立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它的自由度很高,可以是引擎,工具,语言,游戏等,但它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在做工程师的同时,可以尝试保留程序员的角色,创造自己的代表作。

信息与思考

2019-6-12 评论(17) 分类:随记

在微博上看到蔡学镛发了句话:“你总是看大量的信息,你以为你热爱学习。但事实上,大脑本身就喜爱被信息刺激,这跟你是否热爱学习无关。真正判断是否热爱学习,要看是否喜欢动脑思考,大脑本能上并不喜欢思考,因为太消耗能量和时间。 ”觉得挺有道理,对于信息和思考,想再写两句。

我们每天摄入的信息是同质化的信息。无论是刷微博,头条,知乎还是抖音,在这些平台上能获得的信息都是同质化的,你会固定关注一群人,机器推荐也会推荐你喜欢的内容,固定的信息样式配合每天新发生的事情,看起来每天看到的是不同的信息,实际上是一套样式翻来覆去,并不能得到多少有价值的信息。

可以把世上的信息分成三种,第一种是直接以文字等形式在网上提供的信息。第二种是虽然相关资料在网上能找到,但需要自行进行加工处理才能得出有用信息。第三种是网上找不到,只存在于一些人的脑里的信息。

这三种信息稀缺性递增,价值也递增,第一种是当下最廉价的,价值也是相对较低的,而我们每天刷的就是第一种信息,而且是这种信息的一小部分。

要想获得更多有用信息,就要多获取第二种第三种。第二种靠思考和输出,对获取的信息多进行整合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三种靠人脉关系,很多时候关键信息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些少数人并没有什么动力去把这些信息公之于众,需要多跟不同的人、重要的人交流和发生连接,获取只存在于他们大脑里的信息,这也是人脉的价值。

对于思考,王兴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可能真是因为大脑思考太耗能量了,本能上不喜欢,思考如健身,要想长期保持或喜欢上思考,一靠习惯,二靠长期激励(对其带来好处的想象),三靠即时激励。若思考能经常即时带来好的反馈和刺激,可能有助于形成习惯,写博客这种古老的方式算是一种即时激励方式,把虚无缥缈的思考变成看得见的东西,有创作的感觉,满足表达欲,若其他人看到能有互动就更好了。

普陀山与佛教

2019-1-27 评论(5) 分类:随记

上个月去了普陀山,写下一些见闻和感想。

好的:

  1. 普济寺大堂里一群人念经,群诵经文听起来挺有感染力的,不断快速重复念经文,我理解是通过念诵让自己注意力不得不集中在经文上,多次重复后达到放空的效果,控制自己的思想去除杂念。
  2. 南海观音下面,有几个很像是西藏的喇嘛在打坐,独有的沧桑感和庄严感。
  3. 雕刻壁画、佛像特别多,作为外行人只看外表,大多数是很精美的。供奉的神明成百上千不重样,佛教感觉是特别复杂的宗教,听说佛法无边,修佛途径很多,所以创造出来的旁支很多,所以神佛特别多?
  4. 各路人过来烧香拜佛很多,年轻人也很多,看起来很虔诚。佛教有清规戒律,但给人印象却是可以保佑满足人们各种欲望的神佛,世俗上很实用。

不好的:

  1. 寺庙前面有人为商店拉客买香火,说“空手不入佛门”,让人特别反感的一句话,感觉是对佛教的亵渎。
  2. 普陀山交通极其不方便,出行只能靠走路和公交,没有汽车和单车,公交站的设计很奇怪,大多数站点设在离景点目的地五六百米,而不是直接设在景点旁边,让人怀疑是不是为了让人到站后走路过程中逛商店盈利。
  3. 除了交通外还有各种不方便,120块的入山门票,进入每个寺还要再排队买票,公交一小段距离要五块十块,全部不支持手机支付。
  4. 宰人店,之前只在网上听说,这次行程原因傻乎乎被一个人拉去饭店吃饭,体会到宰人的套路,菜单35块钱一份生蚝4只,结账时说他们标的是35块一只而不是一份,怒了,我说这样搞绝逼网上曝光报警,才给35元一份。之前听说在海南有几十块钱一只虾的宰客店,一模一样的套路。
  5. 无意中看到寺庙中的尼姑跟看门的人发火,凶神恶煞,一脸鄙视下人的样子,感觉对这些人来说,出家只是一份工作,跟平常人没区别,戾气都很重。

不懂佛教,带爸妈逛过很多寺庙景点,也只不过是看看样子,作为接受了多年唯物主义教育的人一直没有信仰,觉得那些“得道高僧”是装模作样糊弄大众,但最近觉得,虽然有些人确实是装模作样,但有些人“修成正果通往极乐世界”可能是真的。

人除了真正的温饱是物质需求,其他都是精神需求,住大房子、吃大鱼大肉、玩遍世界、子孙满堂、权力在握、家庭美满,虽然很多是跟物质相关,但实际都是精神需求,物质只是用来满足精神上的这些需求欲望。

佛教提倡只满足基本的温饱物质需求,住在清简的寺庙管温,吃最简单的斋饭菜管饱,其他需求全靠精神修行去满足。纯精神修行能做到什么程度呢,精神就是人脑,人脑可以控制自身的一切,例如困的时候,去想一些惊悚、愤怒之类的事情就可以立马让自己精神;做梦时经常在梦里可以随便串改记忆,可以很清晰“回忆“起某个事情,实际上它没有发生过;梦里还可以不借助任何物质外力直接达到性高潮。纯靠精神力量达到任意感受状态理论上应该是可行的,只是目前科学还未达到这种程度,不知道宗教的修行能达到什么状态,理论上都是可能的。

30岁

2018-11-30 评论(6) 分类:随记

明天30岁生日,活了整30年。

沿着当前最普通的人生路径,过着最普通的生活,读书考试,应聘工作,结婚生子。碰到过挫折,但跟别人的对比起来挫折并不大,有各样的压力,但还在承受范围内,总的来说还是非常幸运的。在跌跌撞撞地成长中,见识,能力,思维,承受力,在不同时期不同平台都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觉得还不错。

有些方面的成长严重拖后腿,情绪控制能力有倒退趋势,贪婪恐惧懒惰等人性也没见处理得比之前好。

能够理解越来越多的事情,包括信仰,活下去不是唯一的真理,可以认为人生过得开心最重要,也可以认为一切都是欲望,欲壑难填苦海无边不如修身养性六根清净,也可以认定献身一项伟大事业是值得的。以前看小说电视剧时不能理解这些行为,现在多少可以。

以前最看重自由,相信等价交换,现在这两个词很少在自己的世界里出现了,变成了责任和成长。

30年大部分体验到的是人生美好的东西,希望后续几十年也是这样。

杂想

2018-10-31 评论(2) 分类:随记

信息就是资源,信息不对称可能是世上最主要的赚钱手段,多数有价值的信息存在于在于私密人际关系网上,所以跟人的连接越多,连接质量越高,能获得的信息资源就越多,程序员在这方面有劣势,多数时间在跟机器和互联网连接,能获得的信息太少。

人的生活有惯性,习惯懒惰就一直懒惰下去,习惯高压会觉得高压也没没什么,就像物理加速和匀速,切换状态时有不适应的感觉,进入轨道后就靠惯性持续下去了。

每个人都喜欢做新的东西,不喜欢维护旧的系统,创造新东西相比维护旧系统更容易产生成就感,也更容易汇报,但实际上产生的价值往往没有比维护旧系统多。

在批判中医在知识分子圈是政治正确,但身边太多西医没办法的小病中医治愈的例子,因为没有做过双盲实验就被一棒子打死,作为安慰剂和小概率事件看待。面对像人体这种复杂问题,大家更愿意用确定性的统一的框架和思维去理解,而选择性忽视不利于自己认知的事实。

人们对外总会展示自己好的一面,言语经过粉饰,文字更是经过重重筛选,只会透露对自己评价有利的想法,文字在网络上发出来目的就是获得赞赏,通过一个人的文字、朋友圈、微博是无法知道他的习性和真实想法的。

沟通杂想

2018-4-22 评论(2) 分类:随记

一个人做一个项目,效率是最高的,各模块间的接口,前后端联调,产品策略,视觉还原,灰度部署方案,运营方案,都在一个人脑里,各块以毫秒级速度进行沟通,瞬间能完成,这里的沟通成本是没有的。

一旦涉及到团队合作做一个项目,沟通成本就上来了,随着项目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项目的沟通也细分了很多个层级,同个小团队间的沟通最快,然后是跨团队,跨部门,跨事业群,跨公司。而这里的沟通往往除了项目本身确定性的方案对齐外,更多的是其他额外的不确定因素,像任务排期(优先级不统一)、权力和意愿(不配合,层层批准)、信息不对称(不知道谁负责,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意见不统一等,导致沟通成本不可控,一个中大型公司很大一部分工作就花在研究如何减少沟通成本上。

技术层面上,接口封装就是减少沟通成本,省去不同模块的的开发者之间沟通细节的成本。全栈也是种减少沟通成本的方式,一个前端页面,是跟其他页面需要沟通协调的内容多,还是跟后端联调接口的沟通多?大部分情况是后者,所以如果前后端一个人做,可以省去这里的沟通成本。产品PRD/运营方案文档/统一的视觉规范等自然也是为了减少沟通而产生的。

非技术层面上,很多组织架构的调整都是在寻找减少沟通成本以提高效率,像腾讯早期各产品的交互和视觉设计由一个部门负责,其他产品团队以提需求的方式跟设计团队合作,好处是专业度高和风格统一,结果每个产品跨部门沟通成本太高,现在都改成各个产品线配自己的设计团队。对于大公司,目前看到的比较好的常见做法是,大型固定的业务成立部门,备齐所有工种人员,包括技术产品设计运营等,需求在部门内完成,减少跨部门沟通成本。各工种仍是独立自己的团队,比如技术团队/产品团队,保持自己的专业度,而做一个个具体项目时,通常需要各团队人员协作完成,可以各团队抽人组成虚拟组,配一号位人员总体负责,减少因为跨团队跨组带来的沟通成本。不过这个虚拟组和一号位人员得有组织上/实际行动保证才能起作用,否则真的是纯虚拟了,变成仍然是跨团队沟通。

一些公司的精英招聘策略也是能有效减少沟通成本,若一个人能力强工作效率高,产出能顶两个人,那实际上加上减少的沟通成本,带来的收益远不止两倍,而若招平庸或差一些的人,跟团队间沟通效率不匹配,带来的沟通成本上升效率下降也不止一个人力的范围内。一个组织大了就一定会有各种人相关的问题需要解决,精英小团队各种好,不好的是招聘困难,以及在铺业务时还是会面临人力不足问题导致扩招,难以控制。

资源瓶颈

2017-11-28 评论(3) 分类:随记

在杭州打车实在是困难,前两天打滴滴,排队二十几分钟,打到车后司机距离也就两公里,说不来,我说我等太久了还是过来吧,他说不行,还让我取消,我不取消,司机就开始破口大骂,挂了电话还继续在滴滴上发语音骂,嚣张至极。

虽然当时很生气,但过后想想觉得又挺合理,在资源匮乏的时候,拥有资源方就是大爷,如果这时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约束这位大爷,自然随心所欲不爽就发泄,反正没有任何损失,还能获得某种优越感。怎样解决这种问题?滴滴一直以来做的事情是提高资源供给(引入快车专车顺风车)和提高资源分配效率,去解决出行供不应求导致出租车司机一直是大爷的情况,确实是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但在高峰期还是资源不足,这种情况下滴滴作为几乎垄断的平台,用评价体系/奖惩标准等手段是可以避免司机过于强势的,只是看起来滴滴还没做好。

滴滴已经是互联网改变线下资源的典范了,仍有一些资源限制导致的问题,互联网+线下还是有很大局限。互联网提供的数字化服务资源是无限的,成本也并不高,而线下资源始终是有限的,十亿人用微信没问题,十亿人都要打车,都想找场馆踢球,都想看病找好老师,可不像数字服务一样都可以满足得了,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总是有限和稀缺的,对这两点依赖越强的行业,互联网带来的提升就越少,例如好医生资源匮乏、球场土地资源匮乏、城市道路资源匮乏,互联网想要改善都很困难,只能有限地提升资源分配的效率和体验,很容易就达到瓶颈。

人和土地是两大问题,城市的土地资源靠纵横两个方向的延伸解决,纵向是越来越高的大厦提高单位面积利用率,横向是越来越发达的交通网络提升可触达的面积,而人力资源方面,传统方法是靠加强教育去提升优质人力资源的供给,效率底下,而现在有另一个看得见曙光的方向,就是AI。其实人力资源就是智能资源,像教师/医生/律师/司机/理财师,大家需要的是他们的智能去解决问题,而 AI 看起来是有可能可以提供这些智能的,AI 最大的威力是数字世界的无限供给,只要一个 AI 程序在某个行业有所突破,就可以爆炸式直接解决行业的人力资源问题,诱惑力相当大,而最近 AI 领域出现的进展让人看到了这种可能,这也是 AI 被看重的原因之一吧。

规则与用户体验

2017-9-29 评论(9) 分类:随记

一直给自己定下每个月至少要有一篇博客文章的约定,无论是什么类型。这个月临到末尾,因故只发了半篇文章,必须再写一篇扯扯淡把这个空补上。

在杭州一直用电动车上下班,公司所在大楼楼下有电动车停车场,挺好的,不过有一点让人不爽,按这栋大楼规定的路线,电动车从公司骑出来需要绕一个大圈才能到出口,大概需要走300米,但是,如果你不按他规定的路线,逆行50米就可以到达出口。而这个逆行并没有任何危险:

  1. 道路很宽,是单行道但宽得走两辆车没问题 。
  2. 除了道路还有人行道,跟杭州大路非机动车道差不多宽。
  3. 道路很空,在50米距离里人车都很少,很难碰到有人或有车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你会选择遵守大楼的规则走300米绕个圈,还是不遵守规则走个50米快速到达出口?我选择不遵守规则。但时不时电动车出口处有保安守着,勒令按规则走,挺蛋疼。

我觉得遵守一些不合理、损人不利己、有明显更好解决方案的规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对于这个案例,在那么宽的道路,只需要划出一小道双向通行的非机动车道就能解决问题了,对行人/机动车没有影响。而规划者不考虑改进这里的用户体验,执行者守着规则站在那里勒令大家遵守,在我看来是比较傻的。

这种情况跟一些蹩脚园林设计一样,草丛捷径被无数人踩出一条路,原本设计的路鲜有人行走,是该质疑行人素质,还是质疑设计者能力?我觉得是后者。

生活中碰到很多这种情况,设计者并不为用户考虑,理所当然地定了一些规则,用户遵守起来感觉像个傻子。像之前住的碧桂园楼盘,访客到门口,必须下车,排队登记,门口工作人员会根据报上来的房号,打电话联系业主,问是否可以让进,再开放行条,才肯让访客进。以给业主和访客添堵的方式去保证小区的安全和人流,这里能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太多了,但没有人想改进。

而互联网世界则不是这样,不合理的设计大多会被改进,无脑规则并不常见,一是数字世界改进成本低,可以不断迭代,维护成本也相对低;二是覆盖面广,一个小改进能惠泽几百上千万用户,性价比高;三是竞争大,不改进可能导致流失用户。所以再小的细节也会被认真对待。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条件影响下,从业者的心智被锻炼成用户体验问题都应该被改进,而现实世界传统行业一些从业者很难有这样的意识,即时是一些成本低的改进也不会想去做,有些人用互联网注重用户体验的意识在传统行业中做事,被称为拥有互联网思维。

今天的扯淡就到这里,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