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大模型进展怎样了?

2024-12-8

近期苹果发布的新品,无论是 iPhone 还是 Mac,都一改之前挤牙膏的风格,在最低配机器上都加大了内存,目的很明确,就是支撑 iPhone 和 Mac 上的端 AI 大模型。过去一年,AI手机、AI电脑的概念也一度在炒,在之前写的文章也说过,在客户端上跑大模型,一定是未来趋势。那目前端上大模型情况怎样?

应用近况

总的来说,各家陆续出了不少小模型,相关工具链也能支持它们在客户端上跑起来,但可用的应用几乎没见到。

不少手机厂商都号称接入了端模型,但实际上没搜到相关具体应用,Apple Intelligence 还在路上,演示的能力似乎大多是云端模型,不确定本地小模型能做的事。Google Pixel 8 也没有接入Gemini nano,小米14上没有MiLM,小爱完全靠云端模型,OPPO find7 号称端侧模型用于生成通话摘要等一系列能力,但似乎得联网,不确定端模型在上面起到的作用有多大,真正能离线用的也只有图片消除功能。

为什么雷声大雨点小?

  1. 完全体 LLM 近一年的应用场景也有限,端上也就更少了,当前阶段业界精力还是主要投入在研发最好的模型上,很难顾得上端的优化。
  2. 现在的硬件和模型优化程度还不允许 LLM 在端上有作为。端设备基本都对体积和功耗敏感,这两者都限制了硬件能提供的最大性能,7B的模型硬件支持不好,3B的效果不好。

我在 Macbook pro M1 上试跑了下,感受是:3B级别的小模型基本不可用,7B/8B级别的模型速度太慢,资源占用也太大:

  1. llama3.2 3B模型,大小2G,推理速度 62 token/s,翻译/总结/简单的指令理解,都有很大偏差,基本不可用。3B 这个级别或更小的模型,目前看起来需要针对特定任务做微调才能有作用,通用能力不太行。
  2. llama 3.1 8B模型,大小15G,推理速度约 8 token/s,基本问答/翻译/总结可用,但速度太慢,资源要求太高。(这篇文章估算了推理速度,与实测差不多)

LLM 端推理引擎

客户端 LLM 应用还没到时候,但不妨碍大家对这个方向的投入热情,相关的工具链有比较大的进展。

这块工具链的核心是推理引擎,LLM 的训练和推理一般都用 PyTorch,它在GPU适配/加速/生态上都是最好的,但在客户端跑模型,有一些其他诉求:

  1. 在 CPU 上推理的能力,以及能适配多种 GPU 加速
  2. 量化技术,需要更小的模型、更低的资源消耗
  3. 可以轻量编译部署到多种客户端环境

所以需要另一种推理引擎,目前用得最多的是 llama.cpp。

llama.cpp 是 C++ 开发的 LLM 推理引擎,最开始只用于 meta 的 Llama 模型推理,后来扩展到更多模型,包括 Mistral / Gemma / Phi / QWen 等基本所有开源的 LLM,也包括基于 LLM 的多模态模型 llava。llama.cpp 是个人开源项目,基于同个作者的 ggml,在它基础上加了相关大模型推理的功能,token 化 / 缓存管理等。

llama.cpp 可以跑在基本所有主流操作系统上,Android、iOS、Linux、Windows、macOS,甚至 WebAssembly上也提供支持,支持各种 GPU / CPU / NPU 推理。

基于 llama.cpp,上层包装了很多应用,可以方便地在桌面端和移动端跑各种 LLM 模型,桌面端上使用最多的是 ollama,近期 LMStudio 也很不错,移动端上可以用 pocketPal

ollama 基于 llama.cpp,提供本地模型服务

上述这些都是包装了模型下载管理和聊天的壳,目前比较少见到基于 llama.cpp 包装更上层垂类场景的应用。有些些 Mac AI 应用会同时提供线上 GPT 接口以及本地 ollama 接口,LLM 处理可以在本地进行,例如做音频视频转文字和总结的 MemoAI,这也可能是后续 Mac/PC 本地 AI 应用的标配。

除了llama.cpp,还有类似的mlc-llm,也是全平台和多种 GPU 支持。还有专为苹果芯片优化的LM Studio MLX,不多介绍了。

LLM 以外

在实际应用中,端 LLM 还没能用起来,但一些厂商为了推 AI 手机 / AI 设备的概念,经常会包装进一些其他的 AI 能力,比如图片消除能力、语音唤醒识别能力。目前端 AI 真正能在实际场景中应用得好的,也还是这些多媒体图片/语音处理类的小模型,跟 LLM 无关。

常见的图片处理比如 杂物擦除、图片超清、背景去除等,都有很多小模型,转换为 ONNX 或其他推理引擎支持的格式就可以在端上跑。

ONNX 是一种标准开放的模型格式,PyTorch / TensorFlow 等各大深度学习框架训练的模型都可以转为 ONNX 格式,然后用统一的 ONNX Runtime 推理引擎部署在多种硬件和操作系统上,目前大多数端上推理引擎也都支持 ONNX 格式做推理,腾讯的 ncnn/TNN,阿里的MNN,小米的 mace 等都支持 ONNX 格式。

各种模型格式转为 ONNX,跑在各式各样的设备上

理论上只要模型不大,对硬件运算要求没有特别高,转化为 ONNX 格式后在端上都能很好地使用,很多特定的多媒体能力很符合这个条件,例如杂物擦除MI-GAN,只有590万个参数,直接跑在浏览器上 / APP 上都没问题,效果也不差。还有其他很多基于 GAN 的模型,图片超清Real-ESRGAN,老照片修复 GFPGAN 等,运算要求都不高,跑在端上没什么问题。IOPaint 这个项目可以看到比较多类似的模型。

IOPaint 本地运行各类图片编辑模型

如果不考虑多平台部署,把模型转为平台自带推理引擎支持的格式,是能更大程度优化性能的,例如可以将模型转为 CoreML 格式跑在 iOS/Mac 上,但相对比较少,大家更倾向于跨平台的方案。iOS 上比较有名的端生图 APP DrawThings 就是将 Stable Diffusion 转为 CoreML 格式并量化后跑在端上。也有把 SD 转为 ONNX 格式去端上跑的,但还没看到比较好的应用。

一些遐想

端模型的应用,从硬件上分两种:

AI 硬件

  1. 有些场景可以不受设备大小限制、甚至续航功率限制,可以做得比较大,车机系统是一种,这是最好最大的应用场景,端上大模型 AI 应用会最先产生在这个领域,FSD也可以认为是端 AI 的一种。
  2. 还有一些可能得 AI 教育硬件,陪伴的玩偶等,本身也足够塞个大运算量芯片和大电池。一些刚需的硬件,比如导盲眼镜,也可以是连着口袋里一个不小的计算设备,这些算是后续可能的端上大模型的应用场景。
  3. 但除了车载系统以外,其他 AI 硬件要采用这种方式,发展会比较难。技术体验是一回事,还有商业模式的问题。
  4. 这些设备是自带硬件端上跑,还是云端跑,其实就是买断制和订阅制的区别。在端上跑需要用户一次性付出较高的硬件成本,但后续没有其他额外的成本。云端跑初期用户付出的硬件成本低,甚至厂家也愿意赔钱卖机器,但后期是可以用订阅服务制长期收费。从这角度看,用户和商家基本都会选择订阅制,对双方都更友好。所以端大模型要在 AI 硬件上流行起来,还比较难,除非是有些场景对隐私和实时性要求就是很高。

手机电脑

另一种就是利用已有设备,不需要用户额外花钱买硬件,那就还是回到设备大小、续航功耗、发热、机型覆盖等限制,有些场景为了省成本可以先用起来,PC / Mac 陆续可以有一些应用场景,例如上面提到的连接 ollama 的 MemoAI,浏览器上的 AI 搜索也非常适合端上 LLM 去做,但可能这几年会一直处于小场景尝试的阶段,要到主流的程度还早得很,也可能一直不会是主流,手机更是了。

分类:技术文章 Tags:
评论